茂隆骨科醫院國內外重要疫情訊息-114年第11週
日期:114/03/17--114/03/21
資料來源:衛福部疾病管制署
資料彙整:感控組 洪美惠感控師
國內疫情
第11週共通報59起群聚案件,包括腹瀉43起、上呼吸道感染13起、水痘3起。
流感:疫情緩降,惟仍處流行期。
腹瀉: 疫情下降,門急診就診人次仍為近5年同期最高。
國內出現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個案,籲請民眾注意飲食及手部衛生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20)日表示,國內出現今(2025)年首例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個案,為南部未滿10歲女童,於3月8日出現高燒、間歇性腹痛、血便、活動力下降等症狀,至急診就醫後收治住院並通報,於3月18日檢驗確診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目前於普通病房住院治療中。個案於潛伏期無動物接觸史,發病前無食用生菜或生肉,但曾飲用私人加工處理之羊乳,經衛生單位抽驗檢驗結果為陰性。衛生單位已會同農政單位啟動相關調查,匡列相關接觸者共34人,均無疑似症狀,其中家人、接觸者共5人採檢,並檢驗食品檢體,結果均為陰性。疾管署已於昨(19)日邀集農業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及地方政府相關單位就疫情調查、防治策略及因應作為交流討論,相關疫調及防治工作持續進行中。
疾管署指出,「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自1999年列入法定傳染病迄今累計5例確診,均為本土病例;發病年份分別為2001年及2019年各1例、2022年2例及2025年1例,個案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20多歲,男性2例及女性3例,其中以未滿10歲為多(佔80%)。
疾管署說明,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且屬於人畜共通傳染病,致病原為大腸桿菌,可經由接觸受感染的動物、食入受汙染食物、飲水,或經與患者直接接觸而感染。潛伏期約2至10天,感染初期症狀為水瀉、腹痛,病情惡化後會出現嚴重腹瀉及血便,可能會引起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溶血性尿毒症候群,並可能導致長期洗腎或死亡。病原所產生的類志賀氏毒素是導致腸黏膜出血及腎臟病變的主要原因,較常見的血清型主要為O157,其他血清型如O26、O45、O111、O103、O104、O121及O145等亦可能致病。
疾管署提醒,預防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應落實手部衛生及飲食安全,用餐前、上完廁所或接觸動物後,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調理肉品應充分加熱至中心溫度達75℃以上;保持使用及食用器具清潔,避免生食或飲用未經滅菌處理的乳品、果汁,以降低感染風險。此外,民眾選購農產品時,應優先選購具台灣優良農產品標章(CAS)的產品,而羊乳產品認明包裝瓶蓋貼有農業部輔導中華民國養羊協會核發之GGM鮮羊乳標章。民眾如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及飲食史;醫師如遇疑似病患時,請儘速通報,並採集相關檢體送驗,及早給予病患適當治療,防範疫情擴大蔓延。相關資訊請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國內外疫情(第11週114/03/17-114/03/21)
流行國家 |
流行傳染病 |
全球 |
M痘、新型A型流感、新冠併發重症 |
菲律賓 |
傷寒 |
英國 |
李斯特斯症 |
香港 |
病毒性腸胃炎(諾羅病毒) |
亞洲/非洲 |
小兒麻痺症 |
美國 |
食媒性傳染病 |
奈及利亞 |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
亞洲/美洲/大洋洲/菲律賓/歐洲/越南 |
麻疹 |
日本 |
百日咳、病毒性腸胃炎(諾羅病毒) |
巴基斯坦 |
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炎 |
孟加拉 |
立百病毒感染症 |
美洲 |
登革熱 |
烏干達-克里米亞 |
剛果出血熱 |
Copyright 2025 茂隆骨科醫院. Designed by Bondlink. | All Rights Reserved.